记者 陈慧娟《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5日07版) 12月4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民主》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除前言与结束语外,白皮书共分为5章,阐述了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为何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以及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 白皮书既介绍了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也说明了我国如何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等具体民主实践。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何志鹏认为,白皮书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民主的宗旨和特色,即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为起点、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指向、以人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衡量尺度的民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秉承着对人民负责的初心,真诚地规划民主;在整个政策参与和决策制定的过程中,贯彻民主的原则,构筑起真实的民主;民主运行的结果是要所有人得到生活质量的提升,是真正有效的民主。这就摆脱了将民主仅仅视为一种口号、一个标签、一面旗帜的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将民主的本质内核贯彻到了治国理政的全方位、全成员、全过程。 “现代西方民主理论越来越将民主等同于选举,实际上出现了‘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等现象。”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祝灵君表示,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选举民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有协商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环境中,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这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白皮书以事实说话,表明我国的民主是广泛真实管用的民主。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师伟分析,民主质量的高低,固然有不同的比较维度,但任何比较的维度都不能不考虑民主实质内容的实现程度、民主程序及形式的完善程度及民主客观上所达成的治理绩效。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高质量,在民主的实质内容上,表现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彻底性,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志在民主体系中的至高无上地位和贯彻落实的充分性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在形式及程序上则表现为全过程民主的全链条、全方位和全覆盖,在治理绩效上则在充分实现民主之共同价值的同时,还实现了科学高效合理公平的国家治理,成为一种最广泛、最真实和最管用的民主,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水平。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院长孟庆涛进一步阐述,从美西方国家将民主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的效果来看,多数实行美西方推销的所谓民主制度的国家,在国家治理上多不理想。而我国将“治理绩效”作为评价一个国家制度有效与否、有竞争力与否的根本标准,将自由、民主、人权等纳入治理绩效框架,注重将经济绩效、政治治理模式、人权发展模式等结合起来,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更有效的理论、经验和发展模式。 白皮书强调,国际社会哪个国家是不是民主的,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来评判,而不应该由自以为是的少数国家来评判。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可谓当今世界多样性民主实践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从本质上承认人类民主实现方式的多样性,也必然从本质上认同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多元性。”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钱锦宇指出,我国的民主既注重制度程序,更注重实际效果,既注重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民主制度体系,更注重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把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各环节和全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对作为人类政治文明伟大发展成果的民主真谛的一次回归,必将在不断追求实质性民主的过程中彰显其独特的优越性,从而为建构人类民主政治话语新秩序作出独特的贡献。
2021-12-06“民主的质量:当代西方世界的制度、实践与反思”学术研讨会召开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04日 第 03 版) 本报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杨昊)12月3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指导,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民主的质量:当代西方世界的制度、实践与反思”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研讨会。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佟德志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与政治民主的上层建筑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在资本规则、市场机制和权利冲突等方面,这种内在悖论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在政治实践中陷入了各种困境,“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欧树军指出,避免政治衰败、保持政治秩序的关键,不是民主的形式而是民主的质量,有质量的民主才是好的民主。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魏南枝阐述了“寡头政治化美式民主”的弊病,指出近年来美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不平等在持续恶化,美式民主日益蜕化为少数人独享的政治游戏。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魏磊杰认为,美国例外主义与美国清白论为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遮羞布,必须对其进行深刻反思与祛魅。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孔元深入分析了二战后的美国两党史,指出美国的根本问题是长期忽略族群问题和阶层问题所造成的内外失衡。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院长孟庆涛指出,美式民主存在理论与实践悖论,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国际格局的霸权主义和政治实践的内外有别等行径。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人权研究中心主任杨宗科认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民主模式,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发展道路,决不能以某种所谓普遍的民主模式来评判其他国家的民主实践和道路选择。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常安指出,在关于民主的理论和制度研究方面,我们需要重视民主的质量这个议题,彰显民主的人民主体性,强调民主的全过程性,推进高质量民主。 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侯学华说,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本质上优于西式民主。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钱锦宇认为,中国基于自身民主实践的经验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为建构人类民主政治话语体系作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 “民主的质量:当代西方世界的制度、实践与反思”学术研讨会召开 作者:本报记者 陈慧娟《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4日 02版) 本报西安12月3日电(记者陈慧娟)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指导,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民主的质量:当代西方世界的制度、实践与反思”学术研讨会在陕西西安召开。 “一个政治共同体避免政治衰败、获得政治秩序的关键,不是民主的形式,而是民主的质量。”围绕主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欧树军这样说。 就美国的民主制度而言,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魏南枝认为,建国初期的美国资产阶级政体本质上是精英共和。近年来美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不平等性都在恶化,美式民主日益蜕化为属于少数人的寡头政治制度。究其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孔元认为,二战之后的美国两党史,是不断遗忘富兰克林·罗斯福所搭建的新政联盟的历史,共和党演化为财阀利益的政党,民主党演化为代表专业知识阶层的政党,双方在经济议题上的共识,导致美国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寡头化。 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侯学华指出,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自古以来就存在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两种形态。本质上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民主价值,即“普通民主”抑或“精英民主”。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本质上是对西方民主的全方位矫正。 回归到中国民主机制上,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师伟认为,人民民主作为一种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它在本质上批判继承了资本主义民主的精华,在观念、制度及实践层面实现了根本性创新,更充分地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并由此成为一种高质量的民主。 “中国基于自身民主实践的经验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从本质上承认人类民主实现方式的多样性。”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钱锦宇补充说,在一定意义上,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成果的民主的真谛的一次回归,为建构人类民主政治话语体系作出中国的独特贡献。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人权研究中心主任杨宗科总结,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和民主模式,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发展道路和民主模式,决不能以某种所谓普遍的民主模式为标准来评判其他国家的民主实践和道路选择。评判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具体来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要看权力运行规则和程序是否民主,更要看权力是否真正受到人民监督和制约。 US money democracy game for few, merely in name: scholars By Zhang HanPublished: Dec 03, 2021 05:01 PM Updated: Dec 03, 2021 11:58 PM Illustration: Liu Rui/GT A country's democratic model and political path are determined by the country's histor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re is no democratic path that is applicable worldwide, Chinese scholars said at a symposium on Friday, criticizing the US for utilizing the concept for its political interests. Academics at the symposium shared the consensus that the US democracy has been decaying. Evidence has been mounting that proves how "democracy" is controlled by plutocrats, becomes the game of very few elites and remains mere in name but fails to achieve effective and orderly governance. Some 100 academics and students in relevant disciplines attended the symposium held by the Human Rights Research Institute and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at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NUPSL). Yang Zongke,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and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said in his speech that the standard of democracy mustn't be whether it conforms to a certain format, but should be whether the people are the masters of their own country. The US democracy is a game of a few political elites at the core but has to be disguised as democracy for common people to gain legitimacy. The US cannot fix the contradiction and decadence in democracy can't be avoided, experts said. A poll on Americans aged 18-29 by Harvard Kennedy School's Institute of Politics (IOP) revealed Wednesday that only 7 percent of young Americans view the US as a "healthy democracy" and 52 percent believe that democracy is either "in trouble" or "failing." Commenting on the poll, Chinese Foreign Ministry spokesperson Zhao Lijian said on Friday's routine press conference that US democracy is money democracy, a trick to fool the people domestically and a tool to impose hegemony abroad. Multiple keynote speakers at the Friday symposium touched on problems plaguing American society, which are vivid examples for Zhao's remarks, including rampant gun violence, racism and increasingly polarized party politics, chaotic and weak governance. An iconic incident is the storming of Capitol in January 2021. Professor Tong Dezhi from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pointed out that Western capitalism in economy and democracy in politics are contradictory in nature and lead to plights in practice. Capitalism emphasizes property rights and efficiency, while democracy requires citizen rights and equality. In this sense, movements like Occupy Wall Street, Black Life Matters are inevitable. From history angle, US political system was elite republican when the nation was founded, and has evolved to mass democracy. But the democracy has been reduced to the right to vote in practice, which only leads to economic, social and political inequality, experts said. US democracy is facing the inherent crisis of legitimacy caused by dysfunction of its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model, which focuses on format but ignores effects, they said. In the model, Democrats and Republicans take power in turn. Presidents are elected by Americans but neither represents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That's the root cause of neither Donald Trump nor Joe Biden can tackle the COVID-19 pandemic. Chang An, executive director of NUPSL's Human Rights Research Institute, pointed out that the symposium centers on the quality of democracy. In addition to the format of democracy, we mus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democrac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democratic systems. Western democracy is capital-oriented and inherently flawed. Oligarchy, racial oppression, human rights disasters, and hegemony in foreign policy can hardly be called democracy, Chang said. 中国学者谈民主制度:关注形式更要重视质量 2021年12月03日 20: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西安12月3日电 (记者 李雪峰)多位学者3日在一场学术研讨会上表示,在关于民主的理论和制度研究方面,不仅要关注民主的形式,更要重视民主的质量、民主的制度实效。 当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指导,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民主的质量:当代西方世界的制度、实践与反思”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行,中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美式民主:充满欺骗的精英寡头政治制度 会上,多位学者针对代表少数精英利益的美式民主作出阐释。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魏南枝谈到,美国建国初期的资产阶级政体本质上是精英共和。经历了数百年公民权斗争,美国确立了大众民主政治制度,却被浓缩为选举权的平等。近年来美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不平等性都在恶化,美式民主日益蜕化为属于少数人的寡头政治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傅正指出,按照西方政治传统对于民主的定义,民主制是大多数人的统治。这种定义是极端违背西方政治精英的基本利益的。一方面,19世纪西方劳工运动此起彼伏;另一方面,西方政客需要尽可能地把基层民众吸纳到政治体制中,为帝国扩张服务。他们在这个背景下,更改了民主的定义,把民主制等同于代议制和精英统治,使民主制远离了人民。 谈及由此产生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孔元指出,美国的根本问题是长期忽略阶级议题所导致的内外失衡。内部失衡表现为两党精英缺乏经济共识和两党底层的价值观对峙,精英集团不愿在经济利益上做出让步,并放任价值观分歧撕裂美国社会。外部失衡是内部失衡的延伸,美国精英集团利益全球化,并与各国上层精英结成利益共同体,将国内的等级体系,扩展为全球性等级体系,导致一种伪共和形式的寡头统治普遍化。 “有质量的民主才是有重量的民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欧树军提出,一个政治共同体避免政治衰败、获得政治秩序的关键,不是民主的形式,而是民主的质量,有质量的民主才是有重量的民主。 对于何为“有质量的民主”,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师伟从其外延出发谈到,人民民主作为一种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在本质上批判继承了资本主义民主的精华,在观念、制度及实践层面实现了根本性创新,更充分地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并由此而使自身成为一种高质量的民主。 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教授钱锦宇表示,中国基于自身民主实践的经验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从本质上承认人类民主实现方式的多样性。在一定意义上,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成果的民主真谛的一次回归,为建构人类民主政治话语体系作出中国的独特贡献。(完)
2021-12-04陕西网讯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向深入,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保障社区居民了解自我身体健康状况。12月2日,西北政法大学社区联合长延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费为辖区65岁以上老人及慢病患者进行健康体检。 一大早,社区红十字志愿者就提前来到现场,做好服务,引导居民有序参加测量血压、胸透、体格检测、B超、血液检测等一系列体检项目,经验丰富的医务工作者细心认真的为居民检测并细致解答疑问,针对不同病症和个体差异提出合理的诊疗建议。活动中,社区红十字志愿者及时了解排队等候老人的需求并主动搀扶年龄大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保证他们体检顺利完成,受到大家一致的赞扬。 此次爱心体检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健康检查、咨询等服务,进一步传播健康知识,倡导健康、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引导居民树立健康观念、培养健康行为、提高健康素养,共同携手打造“健康幸福社区”。
2021-12-03“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是人民的直接作用” ——来自“民主多样性:各国制度与实践”国际研讨会的声音 作者:记者 李曾骙《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26日 12版) 世界各国国情各异,民主在不同国家的实践与制度必然不尽相同,该如何看待民主制度的多样性?11月24日,来自中国、德国、土耳其、阿根廷、意大利、南非等国的20余位学者齐聚由中国人权研究会指导,中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民主多样性:各国制度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围绕“各国民主制度与实践比较研究”“多元民主和谐共存之道”两个议题展开热议,通过考察不同国家的民主制度与实践经验,深入探讨了民主多样性问题。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的民主理念、道路和实践,为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多样性提供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可资参考的经验。 没有哪一种民主模式能够通行世界 “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民主实践丰富多彩,民主的表现形式、实现路径不尽一致。如果在全世界强制推广某一种民主模式,本身就不是民主的。”中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毛俊响在发言中强调,一国的民主制度应服从于本国治理的政治需求和现实条件。不应该让本国国情去适应外来民主模式,而应该是将民主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出具有本国特色的民主制度。应避免将一种民主模式奉为圭臬,去评判其他民主模式。评判一国民主制度好坏的标准,应该是其在国内是否促进了人民民主、促进了良好治理。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佟德志梳理了当代西方族际民主中的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结盟民主等几种主流模式,分析了其中的主体、程序、制度、价值等内涵,进而认为,不存在一种到处适用的西方民主模式,西方国家也会根据自身国情、针对具体问题,采取不同的民主模式,这体现着民主本身具有的多样性。 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张师伟表示,西方作为民主政治的原型提供者,并不能阻挠民主走向世界后在共同性内容层面上的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在借鉴和学习西方民主的历史过程中实现了创新发展。这种创新根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特殊国情,并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既是一种根植于中国大地的民主形态,又在民主的特殊性中包含了民主的共同性内容创新。中国由此在民主的共同性层面上作出了独特的理论及政治贡献,既给人类民主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探索各自独特的民主道路。 “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是人民的直接作用,以及改善党的领导、扩大党内民主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等各种因素的共存和协同作用。”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国际法律研究所主任法比奥·马尔切利认为,“中国人权行动计划明确,目标之一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畅通和拓展公民政治参与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阿根廷拉普拉塔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玛丽亚·弗朗西斯卡·斯塔亚诺认为,人类作为一个共生的关系和负责任的共同体,作为国际法的主体,不仅是国家层面,而且首先是全球层面决策的最终接受者。全球问题与国家行动之间的本体论分歧不断质疑国家行动,这只能通过采取共同行动和国际合作来克服,不再基于国家之间的“敌对”思维,而是基于人民的“共同”意愿。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带来的真正创新。 全过程人民民主最有效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民主制度,是多数人统治的制度,是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意愿、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要求、充分保障最广大人民合法权利的制度。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罗会钧说:“中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也是基本政治制度。这一系列的民主政治制度全面保障和促进了社会主义人权保障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其中,我国现行宪法所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涵盖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方面和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它在制度上保障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充分有效地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需求,最有效地保证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中心副教授、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明认为,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对程序要素和实质要素的统合。从民主的程序看,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五大环节构成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宏观民主程序。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主程序是宏观性的民主程序,是相对于西式民主而言的,西式民主的民主程序主要体现在民主选举的环节,即每隔几年的国家或地方主要领导人的投票选举。马克思曾经揭示过这种投票选举的本质,无非是每隔几年在资产阶级内部换个人上台而已。我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在民主选举环节规定了相关的民主程序,而且在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环节也规定了相关的民主程序。通过对民主过程五大环节的程序进行规定,全过程人民民主切实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刘明表示,与西式民主的另一个关键区别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包含了很多实质性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仅追求过程的民主性,还追求民主结果的有效性。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 李曾骙)
2021-11-28本报讯 (记者 刘曌琼)近日,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庄长兴到联系点西北政法大学、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调研。他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做好学校发展、教育教学、安全稳定等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在西北政法大学,庄长兴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安全学院、刑事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实地走访,了解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教学管理等情况,与学校师生进行交流。他表示,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一项长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开展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法治思想学习教育,不断深化学习宣传和阐释解读,形成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要立足红色资源优势,让红色文化贯穿育人全过程,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推动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建设更高水平法治陕西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庄长兴实地察看了餐厅、宿舍楼等学生生活设施,到轨道交通、轨道工程施工、建筑信息模型实训室了解教学实训和招生就业等情况。他表示,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结合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抓好思政课主阵地建设。要抓住用好政策机遇,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加快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培养更多高素质交通技术技能人才,把教育教学成果体现在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上。
2021-11-26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再次强调:“中国共产党将履行大国大党责任,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贡献。中国将为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承诺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这一目标的实现既是我国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规定的一系列国际责任的主动履行,也是我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大国担当,更是我国在工业化发展道路中对绿色低碳方式的重要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阐释道:“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目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一场经济社会领域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同时也对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法律制度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最终将通过全社会的绿色转型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碳达峰、碳中和不仅关系大企业,还会影响每一个普通民众的生活 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在实施初期,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大型企业,特别是那些大型耗能企业减排降碳任务的真正落实,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工业企业低碳转型、开发低碳能源以及减少难以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2021年9月3日,中国能源报、北京零碳未来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能源企业低碳发展贡献力排行榜,根据碳源减排和碳汇吸收贡献力、企业碳中和行动方案贡献力、企业减排技术贡献力、企业碳金融贡献力和企业社会责任贡献力等多方面的评价,从500强能源企业中选出了50家企业。这50家企业中,低碳发展贡献力超80分的有2家、70分至80分的有40家、60分至70分的有8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协鑫集团有限公司位居前三。中国能源企业要积极部署能源转型,重视低碳技术研发;确定清晰的“双碳”行动方案并付诸行动;积极参与碳市场,将碳成本纳入生产决策考虑;明确战略布局,加强碳排放信息的披露。在长期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调控中,大型能源企业依然是重中之重。 但总体来看,环境是整体统一、不可分割的,未来生活用能的低碳转型也是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中,持之以恒保护自然资源和修复自然环境、节约能源、绿色消费、低碳出行以及目前正在全面实行的垃圾分类都是每一个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积极践行的举措。于是,很多普通民众就十分关心,碳达峰、碳中和下的绿色标准是否会推动商品价格上涨,是否会要求少出行、少消费,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是否与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相矛盾。 二、碳达峰、碳中和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不存在矛盾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三者的有机统一,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表现,更是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共同治理背景下的一种表率。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均是生产方式的体现,高碳的能源结构和高能耗的产业结构是对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耗,它们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这些都是传统工业文明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具体表现。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发展重点聚焦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善高碳的能源结构和优化高能耗的产业结构,减少传统能源的利用,有效减污降碳,积极主动保护环境,实现绿水青山,推动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协同增效,这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短期来看,在某些领域,由于绿色环保标准的提高,碳达峰、碳中和可能会造成一些产品价格上涨,但随着绿色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这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品也终将被替代,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也会进行调控,积极保障民众的生活质量。对环境的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学会算总账,为子孙后代着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碳达峰、碳中和需要我们坚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反对过度消费,但这并不等于不消费。浪费是对资源的过度挥霍,碳达峰、碳中和提倡的是理性消费,是构建科学、绿色的消费观。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是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日常生活中,追求低碳环保应该成为主流的消费观念。进入新时代,勤俭节约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不相矛盾,而且是有机统一的。 三、在法治环境下,更好地保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长期工程,想要顺利完成目标,就需要在全面依法治国总体要求下用法治的思维进行治理。在治理过程中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具体的目标、特定的监管主体、科学的实施程序和明确的法律责任。实现双碳目标在国内同样需要适用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协调普遍适用和特殊改造的关系。不同的地区之间在时间要求和标准设定上应允许存在区别,如上海、江苏、山东等有条件的地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要比条件不成熟的地区早一些。各省(区、市)应当结合本地情况出台碳治理政策和指导意见,确定碳治理行动计划,对碳治理工作体系进行分解,对主体、程序和责任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加强标准化建设,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标准化治理应成为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治理手段,在标准化治理的过程中淘汰高排放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但这并不只针对石化产业、火力发电等高碳企业,还要尽快在光伏发电、风电、新能源汽车、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垃圾回收、资源再生、资源再利用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填补标准的空缺,不断更新原有标准并注重与国际标准对接,既要合乎中国国情,又体现全球化的治理视野。同时,要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一步出台碳排放额度分配标准,细化碳排放交易的具体管理办法和结算管理办法,通过建设碳配额交易市场来统筹协调控制目标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的平衡。 加强技术创新,广泛开展国际合作。2021年4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施普林格·自然联合组织的《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遇与挑战》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指出,全球新能源领域研究正进入高速发展期。太阳能、储能和氢能3个领域受到全球广泛关注,电池储能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太阳能燃料技术成为全球前3位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主题。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的转变,其核心依然要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现有的减排方式,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以及使更多的无碳能源得到应用。要进一步鼓励环保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技术支持和装备保障。同时,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应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们不仅要在政治领域加强国际交流和多边合作,还需要在经济领域协调各国间的碳配额、碳价格以及碳税的形成规则,形成有效的磋商机制减少纠纷和摩擦,以造福全人类。 (此文经“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社共同审定,作者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法治宣传专家团成员、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
2021-11-24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理论品质 ◇魏奇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今天,深刻把握 “两个结合”的理论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论创新的勇气。在“两个结合”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这和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一脉相承,内在地包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根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根源,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本、中国实际问题的实践和传统文化的文化之魂三者的结合,彰显了“四个自信”中最根本的文化自信和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两个结合”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走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作为意识形态的根本,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两个结合”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因此,“两个结合”从理论上将民族与世界、继承和发展、现实与未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一系列关系辩证统一起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方法论的光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逻辑必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走自己道路的骨气。“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发展的理论成果,百年的实践表明,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脱离、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都是行不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就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必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连接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守正创新中立足国情世情、感知时代脉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中,于变局中求新局,敢于自我革命、不走老路邪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新时代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独特智慧,让中国道路在不断延伸和拓展中展示无限的魅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开辟未来的豪气。“两个结合”表明,要继续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昭示着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生根结果,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相融相通,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和心理基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进程,再一次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全部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正因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才得以深刻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才得以深刻改变,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也因此而深刻改变。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着对“两个结合”走自己的路的守正创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味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味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味道,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走自己的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烈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坚持“两个结合”,才能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长征路上开创美好的未来,才能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三级教授,陕西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021-11-19让群众“看得见、找得到、靠得住” ——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 金山 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政法大学社区红十字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建设和谐社区和平安社区为服务宗旨,发挥单位型社区“因地制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优势,以社区博爱家园为依托,服务社区群众,助力城市发展。 加强阵地建设 社区红十字会成立以来,立足党政所需、群众所急、红会所能,积极探索“党建+治理”模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积极为群众办实事。把社区红十字会打造成群众“看得见、找得到、靠得住”的基层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社会管理和助力社区创新发展中发挥红十字基层组织作用。 社区红十字会对原有社区活动室进行改造,布置增添了红十字元素、知识文化墙、红十字读物报刊架等,建成面积60平方米的红十字活动室。定期开展红十字知识宣传和讲座,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原有的居民广场基础上,升级建成红十字主题文化博爱广场,广场占地1500平米,设置了固定的工作宣传栏。建成社区红十字活动室、红十字服务站、红十字应急救护角等工作阵地,志愿者在广场宣传红十字精神和文化,开展红十字救护培训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吸引更多的人了解红十字会、关注红十字会、加入红十字会。 将红十字工作嵌入社区服务平台,在社区服务大厅建有红十字工作服务站1个,在醒目位置摆放《中国红十字报》和《博爱》杂志,设置红十字服务台,摆放宣传资料,方便办事群众了解和参与红十字工作。注重社区红十字工作制度建设,各类档案资料齐全。在大厅设置红十字救护站1个,并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急救箱、急救包、轮椅、拐杖等设备,以及口罩、体温计、消毒液等用品,对全体社区工作人员进行应急救护培训,为社区群众提供应急救护服务保障。 积极开展“三献”宣传,制作板报、悬挂横幅、印发宣传资料,向居民群众发放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遗体)捐献等宣传资料。在社区及周边开展“三献”宣传活动6次,在校园开展无偿献血活动1次。退休干部、党员翁老师等2人签订了遗体和器官捐献协议。 服务社区居民 社区红十字会定期开展红十字知识宣传和讲座,并开展应急救护培训。9月11日,第22个“世界急救日”当天,在社区红十字博爱广场开展应急救护知识讲座及急救模拟演练活动,300多名志愿者和社区群众参与。每月定期在社区博爱广场和活动室开展急救知识讲座和急救模拟演练。截至目前,社区共开展急救知识讲座和急救模拟演练活动8次,参与人数2000余人次,发放宣传材料5000余份。 积极组织开展人道救助、老年服务、志愿服务和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成立了社区红十字志愿服务队,建立会员、志愿者档案,完善组织网络,目前已发展红十字会员和志愿者1000余人。 充分发挥社区大学生作用,组织红十字青年学生志愿者与空巢、失独老人及其他高龄老人结对,利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敬老助老等志愿服务活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社区红十字会在社区党支部领导下迅速行动,团结带领辖区党员、红十字志愿者同心协力,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社区志愿者对社区内住户逐门逐户上门开展信息筛查工作,登记来陕人员详细信息,并对中高风险地区人员落实管控及服务措施。在社区开展新冠疫苗第一针剂、第二针剂接种活动时,志愿者积极开展宣传登记等志愿服务。 助力城市发展 在十四运召开期间,社区红十字会组织青年红十字志愿者500多人次,积极开展“服务十四运 奉献我的城”系列活动,在社区内宣传垃圾分类、安全节能知识,走上街头开展文明交通引导,在马拉松比赛现场维持秩序,用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社区红十字会成立以来,不断增强基层红十字阵地服务功能,辐射带动了周边单位、社区积极参与红十字事业。社区周边的明德门派出所看到社区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后,联合社区共同开展了民警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和模拟演练,组建相关志愿服务队伍,受到群众和辖区干警的一致好评。目前,社区红十字工作受到越来越多单位的认可。 城市社区博爱家园示范点建设,不仅给社区群众带来看得见的实惠,吸引广大居民、学生热情参与红十字工作,同时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成为了西北政法大学红十字会乃至学校工作的一张名片。
2021-11-16西北政法大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合力,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四个融入”切实推进劳动教育走深走实。 ——融入课程育人,建强劳动教育主阵地。一是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等课程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为学生系统讲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和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价值观和成才观。二是在新生入学教育、党团课等活动中增设劳动教育专题,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做到学生全员参与、全程覆盖。三是上好劳动模范“思政大课”,先后邀请时代楷模曲建武、汪勇等来校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开展学习张富清、黄文秀等先进事迹的专题教育,弘扬劳模精神,积极动员广大学生投身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干事创业。 ——融入实践育人,确保劳动教育见实效。一是坚持理论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构建实践育人体系。该校结合学科特点与专业特色开展专业性劳动服务,在做好“三助岗位”、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工作的基础上,持续打造“法暖万家”活动品牌,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民法典》宣传为重点,通过调研实践、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等形式深入开展实践活动。二是依托赛事平台激发学生劳动创造力,通过“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赛事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激发创造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三是积极选聘校外兼职辅导员,通过选聘知名律所、公检法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作为校外兼职辅导员,共同打造实践育人基地,形成内外联动、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融入管理育人,种好劳动教育责任田。一是完善劳动教育相关制度,明确劳动教育内容和路径,形成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案与常态化的工作制度。二是积极开辟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场所,该校划分出校园环境责任区,定期组织各学院学生开展宿舍楼、教学楼、校园公共区域等卫生清扫活动;设立“劳育树德训练营”,组织学生开展劳动体验服务工作;引导学生制定宿舍文明公约,营造勤劳整洁的宿舍文化氛围;成立以青年志愿者大队为基础的校园卫生文明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卫生清洁等志愿劳动服务活动。三是规范劳动教育评价。修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教育改革评价指标体系中,实现劳动教育效果的科学评价。 ——融入文化育人,唱响劳动教育主旋律。一是充分发挥劳动典型的示范作用,先后开展“最美抗‘疫’学生”“美德青年”“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表彰宣传先进典型,构建积极向上、乐业善学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组织师生创造以劳动为主题的摄影、绘画、书法等作品,着力构建以文化人、以劳育人的浓厚氛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唱响热爱劳动主旋律。三是深入提升红色文化育人成效,持续打造红色模范育人大学,将红色文化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劳动自信、提升劳动本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021-11-11(孙湳奚,朱双战报道)5月17日,2025《环亚星声代》全国新人选拔首场活动在西北政法大学校园内火热启幕,为全国音乐追梦者点亮了逐梦的第一盏灯塔。这场由环亚音乐、坤宝德传媒、国颂禾颐、声浪时代娱乐联合主办,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与校团委倾力承办,学生社团联合会及新媒体中心协同联动的音乐盛宴,不仅是一场才艺的竞技,更是一次青年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深度交融,为高校音乐生态注入蓬勃生机。 以梦为马,共筑音乐新生态 作为全国性音乐人才孵化平台,《环亚星声代》始终秉持“公平、开放、创新”的核心理念,致力于为每一位怀揣音乐理想的青年搭建通往梦想的桥梁。活动自启动以来,迅速点燃了西北政法大学校园内的音乐热情,吸引在校学子及往届校友踊跃参与。通过“青春西法大”公众号及校园海报的便捷报名通道,数百名选手以流行、摇滚、民谣等多元曲风,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创造力,诠释了“以音乐为语言,以青春为底色”的文化自信。 权威评审,护航音乐梦想 本场选拔赛评委阵容堪称“星光熠熠”:央视音乐频道表演嘉宾、中央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学院双料教资认证者王晶老师,以深厚的艺术造诣为选手提供专业指导;著名综艺选秀导演、环亚音乐排行榜颁奖盛典副主席李蓉女士,凭借敏锐的行业洞察力挖掘潜力新星;西安音乐学院王文瑜老师,则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助力校园音乐人才培养。三位评委从演唱技巧、舞台表现、情感张力等多维度综合评判,为赛事注入权威性与公信力。 青春交响,奏响时代强音 初赛现场,选手们以音符为笔、舞台为卷,将个人风采与时代精神熔铸成一首首青春之歌。从深情吟唱的民谣到热血激昂的摇滚,从流行旋律的创新演绎到原创作品的惊艳亮相,他们以音乐为纽带,传递青年群体的文化主张与价值追求,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以艺载道、以声传情”的使命担当。通过连续两天的精彩比拼,最终晋级了51人,其中还有5位同学来自咱们陕西省警察学院。现场观众掌声雷动,线上线下互动热烈,共同见证了这场属于青年的音乐狂欢。(晋级名单详情请关注“国颂禾颐”公众号,现场视频请关注“环亚星声代”官方账号) 我唱你听,直播间热闹非凡 本次赛事首场直播成绩亮眼,观看人数轻松突破20000+,实时弹幕互动热烈,满屏的加油点赞刷爆直播间。屏幕内外热情同频,同学们现场热情鼓掌,粉丝们化身“云端亲友团”,在评论区疯狂打call,为这场音乐盛会注入澎湃活力。 匠心赋能,共绘美育新图景 特别鸣谢明星合作企业四川省巴中市光雾山5A级旅游景区对环亚星声代的大力支持;西安城科美业培训学校作为陕西赛区唯一指定妆造合作伙伴,以“缔造时尚美学,培养美业精英”为使命,为选手量身打造舞台形象。 星光不灭,梦想永续 《环亚星声代》西北政法大学专场的成功举办,是高校美育实践与音乐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注脚。未来,赛事将继续以音乐为载体,凝聚青年力量、激发文化创新,为新时代文艺事业培育更多兼具艺术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人才。让我们共同期待,从校园走出的新星们以音乐为翼,翱翔于更广阔的天地,成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弄潮儿! 【中国教育导报】2025《环亚星声代》燃情启幕西北政法大学--以青春之声共筑时代音乐华章 http://www.yzbln.com/news/77363-0.html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熊施锐)5月22日,由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丝绸之路仲裁中心与西北政法大学共同举办的2025航空航天产业仲裁大会在西安召开。与会专家聚焦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背景下的争议解决机制,围绕仲裁制度创新、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法律前沿等议题展开探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院、西北政法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管理委员会、中国低空经济法治研究院在大会上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航空航天产业是社会经济跃迁升级的行业指向标,是代表未来科技引领方向的聚合产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标杆旗帜,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盾牌,更是代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探索未知世界、播撒文明火种的国际合作领域。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表示,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关键窗口期和黄金机遇期,但同时也伴随着行业纠纷的增多,亟待建立更专业、高效、安全的纠纷解决机制,在持续提高航空航天仲裁能力的同时,深化研究,不断壮大航空航天智库。 航空业是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承载着联通世界、促进交往的使命,在资源全球化配置和跨国生产贸易中拥有特定优势,能促进全球市场有效联通和科技进步,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民航组织前任秘书长柳芳表示,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党中央明确指出要加快“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加强航空仲裁的国际交流,抓紧培养复合型航天航空仲裁人才。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赵万东聚焦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提出要加强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聚焦前沿国际法领域,构建面向未来的涉外法治知识体系和研究平台;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国际法+行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拓展全球合作领域,依托各大科研平台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推动航空航天领域仲裁的创新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争端解决机制。 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原司长张月姣发表题为《国际仲裁沿革、现状与展望》的主旨演讲,系统梳理了国际争端解决的历史脉络。她表示,未来的航天仲裁专业性将不断增强,必须选聘兼具深厚法律素养与航空航天实务经验的仲裁员,并在仲裁程序规则设计中引入行业专家评估机制,提升程序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随后举办的圆桌讨论围绕“仲裁制度创新与航空争议仲裁实践的发展”“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低空经济争议的仲裁之路”“商业航天争议仲裁的前瞻与未来”三个议题展开,来自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法律从业者就行业发展中的法律问题、争议解决发展趋势和仲裁实务热点问题交换了观点,形成多元化的建设共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曾煜婷】 【中国社会科学网】推动航空航天仲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05/t20250523_5875395.shtml
来源:《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2025年第3期(《民主与法制》周刊2025年第17期) 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范九利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法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要一环。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要求“强化法学实践教学,深化协同育人,推动法学院校与法治工作部门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环节深度衔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作出安排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法治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为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和实现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按照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思路,法学院校应当进一步强化法学实践教育,重点从为谁教、谁来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等方面系统思考新时代法学实践教育的目标、主体、内容、方法、评价等问题,为新征程上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人才保障。 一、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求的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 第一,培养面向法治中国建设实践的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法治人才培养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法学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实践中,能否坚持实践导向,直接关系到法学教育能否培养出真正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求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第二,顺应法治中国建设实践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是新时代法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快速发展,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办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法学教育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输送了大量法治人才。但是,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国的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工作还滞后于实践。法学院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只有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并且有效发挥积极作用,法治中国的愿景才能逐步变为现实。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将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第三,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是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不断提高,对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加强法学实践教育,可以帮助法学专业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条文背后的意义,学会正确运用法律,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传统法学教育对法律实践技能的培养关注度不够。《法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1年版)》明确规定:“法学类专业课程总体上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这意味着,法学院校应当实质性参与到法学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是全面提升新时代法学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有助于实现法学理论教育与法治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法学专业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也能够具备较强的法治实践能力。 二、打造一支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 法学专业教师是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法学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必须坚持以实践为导向,打造一支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法学专业教师队伍,更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法治人才的需求。 第一,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全面提升法学专业教师的理论素养。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需要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为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要求法学专业教师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基础上,夯实自身的法学理论功底,在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中,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法学院校要积极引导法学专业教师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在法治人才培养实践中做到“两个结合”以及“两个借鉴”,即能够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同法治中国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能够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第二,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与发展机制,强化法学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应当推动国内外法学院校交流合作,组织教师到国内外知名法学院进修或短期访问学习,定期举办高水平教学研讨与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及实务界专家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促进不同学科领域间的交叉融合。应当为法学专业教师安排法律实务技能的培训,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模拟法庭、案例讨论、课题研究等形式,与律师事务所、司法机关等合作提供实地考察或者挂职锻炼的机会,提升法学专业教师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能力。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等法治工作部门要加大对法学院校支持力度,提供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实践平台和实践机会。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并鼓励法学专业教师投身法治实践活动,为教师创造便利条件,设置专项基金资助法学专业教师参与公益法律援助项目,支持并奖励从事政府委托课题研究、从事决策咨询研究、参与重大案件审理或立法咨询等活动的教师。应当健全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轨制法学教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制度,对于在科研成果发表、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服务社会等方面表现突出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第三,多措并举健全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形成法学专业协同育人“共同体”。加强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合作,同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等环节深度衔接。吸纳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法治人才组建多元化教学团队,通过专兼结合的方式,建立一支既精通法学理论又熟悉法律实务操作的教学队伍,参与课堂教学、案例研讨及毕业论文指导等工作。探索建立实务导师制度,特别是对于法科研究生培养,除了配备一位校内导师外,还应为其配备一名实务导师。 三、构建“三个课堂”有机联动的法学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法学教育的“三个课堂”各有侧重。“第一课堂”侧重理论教学,“第二课堂”强调法学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践活动,“第三课堂”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参与法律实践活动。为确保法学教育内容与法治中国建设实践有机衔接,需要构建“三个课堂”有机联动的法学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法学实践教学体验,在学以致用中全面提升法律实务能力和职业素养。 第一,开展案例教学和实务训练,驱动法学专业“第一课堂”变革。法学专业教师既要在课程教学中重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精心设计模拟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背后的法学理论问题;又要重视法律文书写作、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法律实务课程,定期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所授知识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强化“第一课堂”课程思政建设,在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过程中,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宪法法律权威,恪守法律职业伦理,切实维护公平正义,确保学生坚守法律职业道德底线。 第二,组织多元化“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法学院校既要支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深入调查研究,也要鼓励并协助学生在实习中了解法律职业实践情况。既要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法庭比赛和法律辩论赛,也要搭建和拓展学生接触法治实践工作的平台,设立校园法律援助中心、法律应用类学生社团等平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法律实践活动。此外,为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要同涉外企业、国内外法学院校和国际组织建立联系,搭建涉外法治学习平台,支持学生参与企业“走出去”法律服务,鼓励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参与国际性的法律知识竞赛,切实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探索完善“第三课堂”保障机制,促进法学专业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法学实践教育的“第三课堂”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且能够深入接触法律实践的机会。法学院校应当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在线学习以及其他形式的非传统学习体验类的教学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法学创新创业比赛,参与或发起法律援助项目,鼓励学生在寒暑假参与社区法律咨询和服务工作,利用互联网平台开设专门针对法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提升的在线课程,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法律实习场景,定期为学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指导活动,实行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融合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不仅要求法学教育内容与时俱进,而且要在教学方法上充分体现实践性和应用性,这既是法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法治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第一,强化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运用。要发挥好教学团队的作用,精心挑选案例,建设不同课程的教学案例库。教师在讲解案例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案情本身,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法学理论应用于案例分析中,鼓励他们敢于对已有结论提出质疑观点,在案例分析中发展批判性思维,从而帮助学生在所学法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实现融会贯通。 第二,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改革。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师在师生平等交流基础上,与学生加强互动,实现不同观点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在激发教学双方主动性和探索性的过程中,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对于法学教育而言,应当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教师组织学生采用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实践、调查、探索、分析、总结,让学生们能够更多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 第三,加强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为提升法学教育教学质量、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线上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为此,法学教师需要做好相应的资源整合与开发工作,挖掘整合各类法律文献、案例研究、法律法规等资源。同时,可以结合法治建设实践开发互动式学习材料,比如使用音频、视频、动画等材料展示庭审过程,或者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的模拟法庭体验等。 第四,鼓励教师积极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是一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在课前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主要通过各类国家级、省级和校内线上教学资源的学习来发现和解决问题,课堂上根据教师的安排和引导,通过汇报、评论、讨论、辩论、模拟等方式实现知识的内化。法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以解决实际法律问题为驱动,合理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度、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法学理论知识。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所授专业知识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深入研究哪些知识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五、建立健全法学实践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坚持以实践为导向健全完善法学实践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是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要保障。要着重加强实践教学成效评估,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教育质量评估程序、评估结果应用机制等,有效提升法学实践教育质量。 第一,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学实践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传统的法学教育更多侧重于传授法学理论知识,更加关注教学过程及其成效,对学生实际学习成效缺乏系统性监测与评估。可探索成立由法学专业教师、学生代表、教育管理专家及法律实务界人士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围绕法学实践教育“三个课堂”实施的各个环节,从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基地、学生反馈、用人单位满意度、社会评价等方面,合理确定各项监测和评估指标,制定明确的法学实践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办法,突出对法学实践教育效果和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 第二,制定规范高效的法学实践教育质量评估程序。在法学实践教育质量评估过程中,公开透明的评估过程可以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法学实践教育的状况。建议规范高效开展法学实践教育质量评估工作,明确评估工作流程、职责要求和具体期限,及时发布法学实践教育质量监测的相关信息,建立多渠道的师生沟通平台,广泛吸纳法学教师、法学学生、校友及用人单位等参与评估过程,接受校内外各方的监督,定期发布教学质量评估报告,确保评估结论客观公正。此外,法学院校要规范自我评估、同行评议、学生反馈等评估程序,从多元的评估结论中获取有益意见和建议,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第三,完善法学实践教育质量评估结果的运用机制。法学实践教育质量评估结果不能只停留在报告阶段,而是要通过制度化手段推动其转化为改革法学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和满足法治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际行动。可探索建立“解读报告–制定措施–整改落实”的评估结果运用机制,切实推动法学实践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法学院校既要建立评估结果的反馈与沟通机制,在评估结束后立即向相关方提供详细的法学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报告,搭建开放的沟通平台,确保利益相关者了解评估结果,允许各方就评估结果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又能够根据评估结果,准确识别法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制定改进计划。此外,还应设立专门的整改落实监督小组,确保改进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要的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必然需要坚持实践导向,完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推进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与法治建设实践深度融合,推动新时代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确保学生在法治中国建设实践中堪当时代重任。 【民主与法制周刊】范九利: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https://mp.weixin.qq.com/s/vyGzZywAoifL5Y7-eQKeLQ